记忆里的年味儿,是母亲蒸年馍时散发出麦香的徐徐蒸汽;是竹竿一端的鞭炮噼里啪啦燃烧的鞭炮味儿;是除夕夜里满心期待放在枕头边的年衣;是长辈们饱含祝福塞在口袋里的压岁钱……每当时间的脚步跨进腊月的门槛,就能闻到那浓浓的年味。
回忆像钻石般晶莹,自成家以后,很少回老家过年了,客居异乡,便如季羡林先生所说:“年味儿,像淡烟,又像远山的晴岚,我们握不住,也看不到,但它走来的时候,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,我们就知道:年来了。”
如今的年味儿,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上,还体现在文化生活的多彩中。在坚守传统年俗的同时,当今人们过年融入新时代的特点,年味儿既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,又有与时俱进的新鲜感。
年味儿,洋溢在拥挤的机场车站。每至年关,想必千千万万的游子心中只有一个年头:国家过年!漫漫春运路,拳拳赤子心。无论身在何处,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依然不远千山,不惧万水,不顾风雪,带着浓浓的乡愁,漂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里。春运期间的车站、机场,车水马龙、来来往往的都是行色匆匆、风尘仆仆的归家人。外面的风景再美也比不上家的温馨,忙忙碌碌奔波一年大家都奔赴这年尾的归家团圆。在回家的路上,有人焦急的凝视远方,翘首以盼与亲人团聚的时刻;有人兴奋地拍着照片,不停汇报着即将归家的消息。
年味儿,洋溢在热闹的腊月集市。“腊月集”也叫年集。每到腊月,“赶年集、办年货”如同一首进行曲,像是时间迈着富有节奏的步伐,刚开始舒缓,慢慢就热闹起来。各大商超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,大摊小摊有序摆满整个街道。一串串形式多样的鞭炮,一堆堆五彩缤纷的糖果……一串串红彤彤的小灯笼,远远望着便觉喜庆。赶集人群走走停停,挑选各式各样的年货,在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。川流不息的街头涌动着购物的男女老少,商铺门口循环播放着新年的歌曲,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都是一片喜气洋洋,整个集市上充盈着慢慢的年味儿。
年味儿,洋溢在辞旧迎新的春联里。“着红袄,贴春联,挂灯笼,真热闹。”一首童谣描写出贴春联的美好画面。春联的内容丰富多样,既有对家国情怀的抒发,也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,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所悟。春联往往以精炼的语言、对仗的句式、押韵的落笔,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无限期许。每逢除夕,家家户户总会在大门前去掉旧联换上新联,将门户装点一新。大红的春联映照在冬日里,远远看去就像是翘首在寒冷冬日里的一抹红梅,充满着诗情画意,冬日里的祝福从年头续到年尾,有了春联的点缀,就有了一个最具特色完完整整的中国年。
年味儿,洋溢在合家团圆的年夜饭里。除夕夜,守岁夜,合家团聚一堂,围坐享用丰盛的年夜饭。谈笑风生,互相诉说这一年的心路历程,举杯畅饮,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。吃罢年夜饭,家人围炉而老老少少欢聚一堂、嘘寒问暖、看看春晚,给长辈们拜年,给小辈发放红包……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,朋友圈被新春祝福刷屏一圈,此刻,春节联欢晚会响起熟悉的歌曲《难忘今宵》,屋外鞭炮声响成一片,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。
在科技飞速发展、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,大家可能会觉得年味相比以前淡了,仔细回想或许是因为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才能吃得上的美食、新衣,现如今早已变得习以为常。唯有这春运、赶集办年货、贴春联、年夜饭等传统习俗依然红红火火地烘托着新年的气氛、承载着浓重的年味儿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团圆总是春节最重要的主题,只要与家人一起置办年货、贴贴春联、吃顿年夜饭,这年味儿就还在。
年味儿,不仅是一种习俗礼成,更是一份浓浓的亲情聚首、一份对新年的美好期许。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,这份传承千年的习俗早已根植于每一个华人的血脉中,成为春节里最有仪式感的”味道“。它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,将我们与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,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,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年味儿里,有说不完的故事,年味里有道不尽的情意。新的一年里,愿大家多喜乐、长安宁、岁无忧。(许亚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