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街头巷尾开始弥漫着糖炒栗子的甜香,当商场里循环播放起熟悉的新年歌曲,我便知道,年的脚步近了,年味正一点点地浓起来。
傍晚吃完晚饭,家里来了电话,母亲说该炸年货了,到了年底要忙的事太多了。听筒里母亲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,却也透着过年特有的精气神儿。“你还记得不,你小时候就眼巴巴守在油锅旁,就等着第一块炸丸子出锅。”母亲笑着回忆,那笑声穿过听筒,把我一下子拉回了童年的冬日。
挂了电话,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小时候,过年是一年里最盛大的期盼。一进腊月,家里就渐渐忙碌起来,扫尘、备年货,每一项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而炸年货更是重中之重。
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,把前一天准备好的食材一一摆开。五花肉剁成肉泥,葱姜细细切碎,加入各种调料,顺着一个方向搅拌,肉酱便散发出诱人的香气,一旁泡发好的红薯粉条软乎乎的,切成小段后与肉馅混合,还有洗净晾干的萝卜,擦成丝,焯水后攥干水分,加入调料调味。
父亲也不闲着,他把大铁锅支在院子里的灶台上,生起火,倒入山东独有的特色花生油,等到油温升高,母亲就开始动手。她熟练地抓起一把肉馅,在手中一攥,一个个圆润的丸子就从虎口处冒出来,轻轻落入油锅,“嗞啦”一声,油花四溅,丸子在油锅里翻滚,不一会儿就变得金黄酥脆。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,母亲笑着拍开我的手,“小馋猫,烫着呢!”可还是会挑出一个,放在嘴边吹凉,再喂到我嘴里。那外酥里嫩的丸子,咬上一口,肉香、葱香、粉条的软糯交织在一起,瞬间填满整个口腔,幸福的味道就此蔓延开来。
炸鱼也是必不可少的。新鲜的草鱼洗净后,切成均匀的鱼片,用料酒、姜片腌制去腥,放入油锅的那一刻,鱼片迅速变得金黄,边缘微微卷起,炸好的鱼,连刺都被炸得酥脆,咸香可口。还有炸藕盒、炸茄盒,母亲把调好的肉馅夹在两片藕片或者茄子片中间,裹上面糊,放入油锅。这些炸物,不仅是过年餐桌上的美味,更是母亲对我们深深的爱。
下班后走在板集矿门口的集市上,喧闹声早早地打破了冬日的宁静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大家都在为过年忙碌着。摊位上,红彤彤的春联、烫金的福字,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夺目。一位大爷正认真地挑选着春联,嘴里还念叨着:“这副好,字写得苍劲有力,寓意也好,贴在门上,来年肯定红红火火。”不远处,卖烟花爆竹的摊位也围满了人,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的,指着各式各样的烟花,兴奋地和父母讨论着要买哪一种。空气中似乎已经弥漫着那股烟火的气息,让人的心也跟着雀跃起来。
走进菜市场,更是热闹非凡。新鲜的鱼肉摆满了摊位,摊主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。大妈们一边熟练地挑选着食材,一边和摊主讨价还价:“老板,再便宜点呗,这过年了,买得多呢。”这边,卖腊味的地方香气四溢,一串串腊肠、腊肉色泽诱人,那是家的味道,是过年不可或缺的美味。人们手中的袋子渐渐装满,脸上洋溢着对新年的期待,每一次挑选、每一次交流,都在编织着浓浓的年味。
这不就是我们要找的年味吗?烟花爆竹声下的笑声,红纸笔墨下的祝福,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年货,老屋街前挂满的腊肉香肠,还有不管你在何处到了这时都要赶回家的喜悦。回到家和家人围坐在一起,笑声不断,唠着家常里短,享受午后的阳光。
年味渐浓,它是一种氛围,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新一年的憧憬。在这浓浓的年味里,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,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。(程晓雨)